行政公告

公告日期:2023/3/27 19:14

▌前言

從Covid-19疫情爆發至今,已有三年多的時間了,在這些日子中,我們從一開始的戒慎恐懼,到現在各個國家、甚至是每個人都逐漸找到自己的步調應對疫情。或許大家最初可能想著只要撐過這段時間,就能夠回歸原本的生活,但隨著疫情不斷趨緩又再度爆發,各國政府和民眾漸漸地放棄了這個想法,轉而在這樣的環境中尋求穩定的生存之道。

▌Covid-19病毒的變種

SARS-CoV-2是一種含有3萬個核苷酸的RNA病毒,RNA本身的結構不如DNA穩定,較容易產生變異,所以才會出現以下,曾經或此刻仍在全世界包含臺灣「稱霸一時」的變異株。

Alpha變異株(B.1.1.7譜系)

2020年9月,Alpha變異株在英國肯特郡被發現,因此舊稱英國變種病毒、肯特郡變種病毒,2020年12月流行於全球多個國家,包括英國、美國、德國、丹麥、瑞典等。Alpha變異株的傳染力約為原始病毒的1.6倍,是目前在全球傳播最廣的變異株,在2021年初至年中曾短暫侵襲台灣,主要大規模爆發於北部地區。

Delta變異株(B.1.617.2譜系)

此變異株於2020年10月在印度被偵測到,為2021年主要在全世界傳播之變異株。Delta變異株的傳播率為原始病毒的2~3倍,為傳播力最高的變異株,症狀相較原病毒更像重感冒,因此容易被忽視,但重症率較高。Delta變異株緊跟著Alpha變異株,在台灣造成了小規模社區感染。

Omicron變異株(B.1.1.529譜系)

此變異株2021年11月被發現,發現地點在南非,並以此為根據快速擴散至全球,12月開始在台灣發現個案,且取代Delta成為新的強勢流行病毒株。特點是傳播率高但致死率低,症狀較輕趨向流感化,有許多亞型,如:流行於歐美國家的BA.2.75及BQ.1病毒株、新加坡的主流株X.BB等,臺灣目前以BA.5為主,但同時也有其他病毒株並存。

▌各國政策

因為有上述不斷「精進自己」的Covid-19病毒存在,各國政府也祭出各種策略來對付它,並隨著時局和環境持續更新政策。

中國

當Covid-19疫情從武漢開始爆發,中國政府決定採取「清零」政策,封城76天後暫時控制住了疫情擴張。後來政策轉為「動態清零」,凡是出現疫情的城市都要接受暫時封城與大規模的核酸檢測,不過反覆不斷地封控造成了經濟、物資及民眾的心理問題,因此也有了所謂的「白紙運動」,這是民眾在表達對生活處處受限的不滿。於是為了因應人民的需求與變種病毒的特性,中國的防疫政策開始放寬,不再一味追求肅清病毒。

日韓

同在亞洲的日本、韓國,自然也受到了Covid-19疫情不小的影響。日本在疫情剛爆發時,實施邊境管制,對喜歡赴日旅遊的人產生很大的衝擊,不過隨著Covid-19在日本降為第五類傳染病,入境限制開始一步步放寬,旅遊業也逐步復甦,甚至在3月13日後,可由個人決定室內外是否佩戴口罩。

雖然南韓的確診人數曾達到每日上萬人,但度過確診的巔峰期後,南韓領先亞洲開始放寬防疫限制,例如在2022年11月起臺灣人即可免簽證、免PCR證明入境,不過對於疫情較嚴重的國家入境仍有部分規定,境內除了乘坐大眾運輸等少數情況,可以不用戴口罩。

歐美

誠如大家所知,歐美國家從一開始面對疫情,就沒有那麼緊張,採取的是比較開放的態度和策略,雖然美國、西班牙等都曾實施全國性或地方性的封城,但遠不如中國的封控來得嚴苛。現在想要入境美國或是大多數歐洲國家,已經不需要檢疫和隔離,口罩則是一直以來都沒有硬性規定,確診之後也不須強制隔離。

▌臺灣政策

回到我們所生活的臺灣,為Covid-19而成立的指揮中心、因時制宜的政策是大家都有深刻感受的,現在一起來回顧一下我們的生活到底陸續經歷了那些轉變吧。

指揮中心成立

2020年1月20日,「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成立,並由當時的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擔任指揮官,從此臺灣開始走上防疫的漫漫長路。於5月公布「防疫新生活運動」4大要點,並逐步擴大公費施打Covid-19疫苗的對象。

二級警戒

由於臺灣的疫情快速加劇,指揮中心於2021年5月11日提升全國疫情警戒至二級,停止500人以上的集會、所有集會活動必須遵守相關規定,如:戴口罩、量體溫、梅花座等,並開始落實實聯制。

三級警戒

自2020年5月15日起,疫情較嚴重的雙北先一步進入疫情三級警戒,全國於5月19日跟進,一直持續到同年7月26日,隨後降至二級,直至2022年3月1日取消警界分級。相關規定為:關閉休閒娛樂場所、外出須配戴口罩、停止過多人的聚會等等。

後疫情時代

現在關於防疫的規定已日漸寬鬆,甚至除了特定場所外,已可以自行決定要不要配戴口罩,這個陪伴了我們三年的重要防疫物資不再像之前不可或缺,確診、入境的隔離天數也越來越短。指揮中心也在2022年10月11日公布「可控制狀況下與病毒共存目標」,希望能在控制住疫情的前提下,兼顧生活與經濟,以確保民眾的生活品質。

▌如何與病毒共存?

由上述可知,殲滅Covid-19病毒已經不是各國政府的目標了,我們都已經因為疫情犧牲了太多。既然病毒已經在弱化,那我們和它或許也不再是之前那樣勢不兩立的關係,雖然要恢復如初必然是不可能的,在與病毒共存的同時慢慢找回原本的生活,才是我們現在要學習的,那麼為了達到這個目標要做哪些準備呢?

備好常備藥

與病毒共存意謂著我們要承擔隨時都可能染疫的風險,現在染疫後多半會採用居家照護的形式,而不是每次都需要大費周章地到醫院看診。所以家裡必然會需要準備一些常用藥,例如退燒、止咳、止痛、感冒藥、清冠一號等藥物,減少患病後的不適,即使不是感染Covid-19,一般感冒時也可以使用。

準備物資

根據衛生福利部的公告,自3月20日起,輕症或無症狀確診後只需進行0+N天的隔離,但相信大家都不想要在生病時還得為生活瑣事煩惱吧,這時候就得靠平時的準備了。需要準備的有日常用品,如:清潔用品、衛生紙等,囤一些食物、乾糧,才不用為三餐煩憂,可以安心養病,還有雖然很重要、但對於現代人其實不需要特地準備的通訊設備,避免親友想關心卻聯絡不上。

配戴口罩、注意清潔

有些我們在防疫期間養成的習慣,其實不用全部捨棄,這三年多因為大家都格外注重個人衛生,在防治Covid-19病毒的同時也使流感等疾病的感染率大幅下降。所以繼續保持戴口罩、常洗手、酒精消毒等習慣,可以幫助我們遠離大多數疾病,過了這麼長的時間早已習慣成自然,不如就繼續維持吧。

提升免疫力

當我們把自己的堡壘建好,就不再需要擔心外來的攻擊了,所以當我們擁有一個強壯的身體,就比較不會染疫,即使染疫也能快速恢復。這時候就需要用到那些我們從小聽到大的口號了,規律作息、均衡飲食、多喝水、多運動、適量補充營養素,雖然聽起來老套,但確實是提升免疫力的不二法門。另外,在身體條件允許的前提下施打疫苗,也能降低中、重症發生的機率。

心態調適

當與病毒共存已經成為所有人的必經之路,就不能再用恐懼、抗拒的眼光看待它。其實Covid-19先前會讓大家這麼緊張除了傳播快速外,還有它的重症、死亡率高,但現在的Omicron已經逐漸流感化,疫苗覆蓋率也達到了一定的程度,其實我們已經不需要如此懼怕了。就像我們有時候會不小心感冒一樣,只要做好以上的準備,坦然接受本來就充滿危險的環境中多了一種病毒,就能夠繼續好好過自己的生活了。

▌結語

在這場與Covid-19病毒抗衡的漫長征途中,不管你是曾經或正在和病症、後遺症奮鬥,或是因為各種限制喪失所有娛樂,抑或是久未與親朋好友好好團聚,小編在這裡跟大家說一聲,你們都辛苦了。希望之後我們都能慢慢地找到自己與疫情的平衡點,找回原本快樂、自由的生活吧!

▌參考資料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 維基百科
  • BBC News
  • 香港01
  • 未來城市@天下
  • 天下雜誌
  • 衛生福利部網站
  • Heho健康

近期熱門公告

搜尋網站

文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