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角落

大家還記得5月疫情爆發而變成眾矢之的的萬華嗎,因為時代變遷而從早期繁盛時代的「一府二鹿三艋舺」逐漸沒落成為都市邊緣的一隅,也漸漸變成許多貧困者所選擇的落腳處,由於當時逐漸嚴峻的疫情,加上新聞媒體的報導出現的是一些無家者沒有遵守防疫規範的照片,人心惶惶之下,萬華的居民開始被貼上汙名化的標籤,大眾的譴責與異樣眼光不斷指向在萬華生活的弱勢族群,但他們真的能有選擇嗎? 面對疫情,無家者的處境 【失去工作】:靠著暫時性的零工做為微薄的收入來源的人,在疫情下,各大商業場所不能營業,清潔工無處可以掃;禁止內用後,餐廳不再需要洗碗工;廟會活動全面禁止,靠著奔波各地廟宇出陣頭的人也沒有廟會可以參加;街頭少了許多人潮,街賣的人又要如何找到客源呢?還有很多很多臨時性的工作都沒了,原本就不穩定但還可以勉強溫飽的收入來源就這樣隨著防疫規範的限制也一並被關閉了。 【資訊取得困難】:許多無家者學歷並不高,也與社會連結脫鉤,不斷不斷更新的疫情與新的規範彷彿被螢幕與社會距離所阻隔,沒有網路的管道,甚至被認為是高風險感染的族群,民眾避之惟恐不及,更使他們無法從人群和社會中獲得資訊,身處在底層的他們,平時或許連看醫生的錢都沒有,又要如何知道病毒的危險,如何知道疫情的散播嚴重程度,能不能有下一餐也無法肯定又要如何知道世界正在面臨病毒的危脅呢? 【沒有喘息的機會】:炎炎夏日時,戴著口罩通勤、外出就感到許多不便的小編,每天最期待的就是趕快回到房間脫下口罩,大吸幾口飽滿的口氣,也讓臉部能多多透氣,但無家者少了「家」的保護,要如何找到地方可以讓他們暫時卸下勒了一整天的口罩,另外原本可以待的公共空間也都沒有開放,失去了可以稍作休息地方,要解決生理需求也變得格外困難,還要因為大眾恐懼,隨時被拿著高標準監視著有無違反防疫規範,被大眾眼光緊緊盯著就像沒有機會脫去的口罩一樣無時無刻束縛著。 人間處處有溫暖--萬華居民、在地店家與NGO互相合作,努力度過疫情 雖然疫情衝擊,導致無家者處境變得更加艱難,幸好還有深耕萬華多年的民間團體及熱心居民互相支持與合作,像是『人生百味』與『芒草心』等社福組織共同努力的整合資源、募集物資,將這些募集的物資及防疫品變成一袋袋物資包在第一線去發放給無家者,也與一個個無家者傳遞重要的防疫資訊,並與政府協調如何處理無家者的防疫問題,解決民眾的恐懼,還有因為疫情而不能營業的「涼粉伯」也把店面借出成為堆放物資的空間,也一起參與分裝物資,可以看見,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仍有一群人願意帶著溫暖與勇氣,站在最前線。 『無家者的本質是整個都市各種弱勢狀態的匯集:老人、身心障礙者、非正式工作者、近貧者,疫情衝擊讓原本身處於社會基層本來收入就不穩定的族群往下掉落,來到街頭,其中大多年齡偏高,身有慢性病,身體免疫力不佳,同時人在缺少住所的狀態下,防疫是加倍困難,人總是需要喝水、吃飯,睡覺的時候口罩可能也會不小心脫落,而愈多人身處在這樣的高風險,對於整體防疫工作便愈不利』--擷取自人生百味粉絲專頁6/21貼文 結語 如果錢只夠溫飽一餐,你會選擇要把錢換成食物還是口罩? 小編覺得在所有批評與指責之前,可以先去了解背後原因,有時候表面的問題底下卻有著更深脈絡值得去探討,不一定要成為伸出的那雙手,但期盼能用理解化解被疫情而拉開的距離。 如果看完之後有甚麼想法也歡迎來信學生會或私訊粉專一起討論唷! 資料參考 臺灣公民對話協會 – 多多益善人生百味 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封面圖 created by jcomp - www.freepik.com 撰文:議題部

By |2021-11-30T16:10:29+08:002021.11.30|議題專欄|0 條評論

驕傲10月

世界公認的彩虹驕傲月/同志驕傲月(Pride Month)起源 同志驕傲月的由來,最早可以追溯至1969年6月28日發生在美國的「石牆暴動」。在那個年代,同性戀往往受到大眾的歧視,「同志酒吧」便成為同性戀、跨性別者的避風港,當時一間位於紐約的同志酒吧-「石牆酒吧」有天遭到警察突然上門臨檢,意外引發警民衝突,同時也點燃了同志族群長期受壓迫的不滿,這場暴動在三個小時內聚集了500多人抗議示威,並持續了五天之久,該事件因此被稱為石牆暴動。石牆暴動為同志平權運動掀開了嶄新的一頁,事件後的隔年6月,為了紀念石牆暴動,第一屆同志驕傲遊行(Pride Parade)在紐約舉行,並從此改變LGBTQ族群的生活面貌,各地同志運動百花齊放,各國舉辦同志遊行的時間各有不同,西方國家普遍在6月舉行,而遊行的現場可以看到參與者用心打扮,甚至還有舞蹈、表演,就像一場大型派對,從此之後,每年的6月就被稱為「同志驕傲月」。 為什麼10月會被稱為台灣同志驕傲月 台灣的同志遊行歷史起於2003年,2003年11月1日台灣舉行了第一屆同志遊行,當時是與「台北同玩節」一起舉辦,是華人地區第一次舉辦的大型同志驕傲遊行。在這之後,台灣的同志遊行固定在每年10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六舉行,從最初只有2000人參與,到了2020年已經有超過10萬以上的人一起走上街頭,吸引世界各國的遊客前來朝聖,亦或是國內人民到場一起歡慶,雖然今年因受到COVID-19疫情影響改以線上型態舉辦,但精神永不滅,台灣同志遊行的初衷,是為了讓社會上的每個人可以在不遭受歧視、污名、不平等的對待下,保有自己最真實的樣貌,因為每年的這場盛事,10月因此被稱作台灣的同志驕傲月。 認識LGBT+ 一開始對於非異性戀者其實並無特定稱呼 1960年代性革命之前,社會上並沒有專門指代非異性戀的中立詞彙,最接近中立的詞彙是1860年代出現的「第三性」,但這個詞並沒有在社會上得到廣泛接受,第一個廣泛傳播的詞彙是「同性戀」,但是這個詞在1950和1960年代被認為有貶義,所以一度被「同性愛」代替,1970年代被「gay」代替,之後隨著女同性戀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gay」和「lesbian」的使用逐漸變得普遍。 「LGBT」一詞出現 「LGBT」一詞是女同性戀者(Lesbian)、男同性戀者(Gay)、雙性戀者(Bisexual)以及跨性別者(Transgender)的英文首字母縮略字,第一次於1988年在美國出現,1990年代,「LGBT」作為中立詞彙被用來稱呼這四個群體以表示尊重。儘管LGBT群體內部對不同群體的接納程度不一,且有不少爭論,但「LGBT」一詞的使用還是被認為是包容的積極象徵;雖然「LGBT」一詞也沒能體現非異性戀中的所有小群體,但這些未能體現的群體通常也被認為是「LGBT」所涵蓋的一部分,「LGBT」一詞一直儘量把被邊緣化的群體包含到該詞的意義裡。 LGBTQ LGBTQ是指除了女同性戀者(Lesbian)、男同性戀者(Gay)、雙性戀者(Bisexual)、跨性別者(Transgender)外,再加上不局限於上述四者的酷兒(Queer)或對性別認同感到疑惑的人(疑性戀)(Questioning)的縮寫。 LGBTQIA 除了原先的LGBTQ,後來進一步納入雙性人(Intersex)及無性戀者(Asexual),統稱為「LGBTQIA」族群。 LGBT+ 現今有些人會直接使用「LGBT+」來表示LGBT族群和其所有相關社群。 彩虹旗由來、意義? 「彩虹旗」最早是在1978年,由一名藝術家Gilbert Baker為了同志大遊行設計的,之後成為同志運動的標誌,最初的版本除了紅色、橙色、黃色、綠色、藍色、紫色,還包含粉紅色及青綠色等8個顏色,後來才逐漸演變成今天的6色彩虹旗(去掉粉紅色與青綠色)。六色彩紅中,紅色象徵「生命」、橙色代表「療癒」、 黃色代表著「陽光」、綠色象徵著「自然」,還有代表「和諧」的藍色與象徵「精神」的紫色。美麗的彩虹旗主要想告訴大眾,雨過天青,鼓勵每個人勇往直前,並傳達在愛之前人人平等、尊重多元以及每個人都有自由表達愛的權利。隨著性別、多元、人權與尊重等議題的發酵,許多人對於LGBTQ社群與六色彩虹之間的關聯也有更多認識,所有族群都能得到身心靈的平靜,是身而為人的共同嚮往。 世界各地區相關支持性 根據《衛報》(The Guardian)報導,針對排名前150個旅客經常到訪的國家進行調查,依據8個項目進行分析而得出的結果。此次調查研究是由一對旅行經驗豐富的美國夫妻亞瑟(Asher)和莉雷克(Lyric Fergusson)所發起,分析項目包括各國的同性婚姻是否合法、對就業者的保護情況,以及引用美國民調公司蓋洛普(Gallup)的調查,判斷各國是否適合LGBTQ族群居住等。 全世界最友善對待LGBT遊客的國家 瑞典、加拿大、挪威、葡萄牙和比利時依序為前5名,台灣名列第27,美國意外沒能擠進前20名、僅居24名(之所以只位居24名最可能的原因是因為美國各州的LGBT權利有所差異,進而影響到排名。根據聯邦法律,美國LGBTQ+的權利並未受到憲法或廣泛的保護,此外,有些州的LGBTQ+青年礙於所謂的「禁止提倡同性法」(no-promo homo laws),因而沒有管道獲得有用的資訊,美國對LGBTQ+的權利也許已經有大幅改變,但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尤其是年輕跨性別者的部分。) 相對上對LGBT群體接受度較低的國家 在調查的150個國家之中,有38國將同性關係視為非法,其中5國(包括奈及利亞、卡達、葉門、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還會為此定罪。此外,部分國家即便未將同性戀視為非法,卻對LGBT族群並不友善,如中國的某些團體和活動遭到禁止,網路上有關LGBT的內容經常遭到審查刪除;俄羅斯則有提倡LGBT人士身亡或失蹤,遵守當地同婚法的人也被迫逃離該國;印尼則日益將LGBT權利視為「道德威脅」,同性戀者可能受到公眾屈辱或是遭到逮捕。此外,非洲多國普遍對LGBT的接受度低,如衣索比亞(Ethiopia)、亞塞拜然(Azerbaijan)、塞內加爾(Senegal)、塔吉克(Tajikistan)和索馬利蘭(Somaliland)等。除上述所提國家外,巴西被旅遊網站Gay Cities列為LGBT族群最不該前往旅遊的國家,因為根據新聞報導,2018年巴西有445名LGBT民眾因為反對者的仇視犯罪身亡,167名跨性別者遭到殺害。 台灣相關法規 2018年台灣通過反同公投,限制「不得修改民法」落實婚姻平權,在釋字748矯正違憲的期限即將屆滿時,行政院提出了《釋字第748號解釋施行法》(同性婚姻法案),並在2018公投完隔年、2019年5月17日完成三讀,5月24日正式施行,使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通過同性婚姻的國家。 結語 看完上面這些文字,有沒有覺得更了解了一些東西了呢?縱使有些地區是不支持非異性戀族群的,但很慶幸世界上還有更多支持他們的地方,而且很慶幸台灣是個很自由的地方,亦是亞洲第一個通過同性婚姻的國家,大家可以在國際慶祝時與之精神同在,10月在台灣一同歡慶,給予社會溫暖來源,尊重、包容、支持多元社會,營造友善環境,雖然今年同遊改為線上舉行,但大家卻不須侷限在框架中,隨時隨地,都可以綁上彩虹緞帶或樹立起彩虹旗給予需要的人力量,讓他們知道在他們身後其實是有很多人支持著他們的。 資料來源 中時新聞網yahoo!新聞維基百科上報Up Media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頁首圖片 created by freepik  本文作者:議題部  

By |2021-11-30T16:19:55+08:002021.10.26|議題專欄|0 條評論

振興五倍券

是五倍券還是消費券?它真的可以振興嗎? 五倍券上路 考慮到疫情影響,行政院為了刺激經濟,而在2021年7月所推出的政策,依台灣人口粗估所需預算為1150億台幣以上,印製成本約為20億。當時提出五倍券的概念,是讓民眾拿出1000元換取5000元振興券,此案曝光之後引起許多爭議,最後行政院決定不用先繳交1000元,直接讓民眾免費領取五倍券。政策確定之後,五倍券從9月下旬開始登記預約,10月上旬開始發放,民眾可以選擇領取紙本五倍券,也可以進行「數位綁定」,將五倍券金額放入信用卡支付消費。 五倍券的出發點 在疫情的衝擊之下,政府常以紓困和振興的方式協助人民度過,所謂的紓困比較偏向救急救窮的概念,像是之前在疫情相當嚴峻、人民嚴重受到影響的時候,政府所提出的紓困金政策,用給予現金的方式幫助個人、企業度過難關;而振興是要刺激消費,希望能恢復整個市場經濟,有鑑於現在疫情逐漸趨緩,政府才改推動振興的方案。 真的有振興效果嗎? 論及實際效果,我們先來看看前幾年發放三倍券、消費券的成效 2020年三倍券 根據經濟部發布的「振興三倍券執行成效書面報告」,三倍券總支出約500億,帶動的經濟效益則至少超過1000億,而這個數字是以領取數位券的人所計算出來的:當年不到8%的人民領取數位券,人數約176.4萬,他們在半年內的總消費約102多億,102億除以176萬人,每人約消費5785元,再拿5785乘以全台灣2300萬人,得出總效益超過1000億這樣的估算。看似驚人的成效,卻也被詬病其評估部嚴謹、結果不可採信。 2009年消費券 消費券總支出858億,然而增加的GDP僅有0.28-0.43%。研究統計顯示,當年民眾大多把錢花在一些原本就有的生活支出,沒有做額外的消費,因此帶動的經濟效益並不顯著。 相關爭議 有許多真正需要被幫助的人,在前幾波的紓困政策都因未符合條件而被遺漏,因此有些人認為振興經濟之前,應該要先確實協助個人,或至少在振興之餘,政府應該要延續紓困。 五倍券的預期效益也有很大的爭議。首先政府是以三倍券的結果去做評估,認為五倍券可以帶來超越三倍券的效益,但現在所發放的五倍券不用先繳交1000元,概念上更像2009年的消費券,其評估的方向確實有待商榷。再者當年三倍券效益的評估方式也不夠嚴謹,實際上帶來的效益不得而知。 各國振興措施 疫情期間,許多國家和地區也曾推出各種刺激經濟和消費的措施,以下是小編蒐集到要跟大家分享的 香港電子消費券 今年7月,香港推出電子消費券,宣佈向18歲合資格香港永久居民和新來港人士分期發放總額5000港幣的電子消費券。民眾可以通過支付寶香港、微信支付香港、八達通等不同的儲值支付工具分期領取消費券,不同方式領取的電子消費券都有不同的使用期限。 北愛爾蘭預付卡 北愛爾蘭在今年9月推出Spend Local電子消費券計畫,18歲以上的北愛居民可以登記申請,領取每人一張100英鎊的預付卡。預付卡只能在實體店家消費購物或餐飲,不能在網上使用,也不能用來賭博,且必須在11/30以前使用完畢。 英國餐飲半價 英國政府去年8月推出Eat Out to Help Out的方案刺激餐飲消費,民眾在8月的週一至週三外出用餐,每人最高可享10英鎊折扣用餐額度,由政府公費開支補助。有人認為這個計畫確實帶動了外出用餐人潮,但其它商店購物則沒有得到幫助,另外也有一些研究發現,在當時疫苗尚未出現的時候,此舉間接導致了病毒進一步擴散。 結語 最後小編想問問大家,對五倍券的由來及使用有什麼看法嗎?你是支持發放現金,還是以紓困為主呢?以及香港、北愛的振興政策,都是18歲以上才可以領取,對於這個特別限制的想法是什麼?你還知道哪些國家的振興方案嗎?歡迎來信學生會、私訊學生會粉專與我們討論喔! 資料來源 BBC News香港消費券計劃網站:https://www.consumptionvoucher.gov.hk/tc/index.html中央廣播電台 Radio Taiwan International志祺七七The News Lens–東吳大學政治系陳方隅助理教授 本文作者:議題部

By |2021-10-26T15:53:41+08:002021.10.23|議題專欄|0 條評論
Go to Top